今天很難得的,晚上快12點才回到Gwen家,在這裡住了一個多月,從來沒這麼晚回來,好久沒有一個人晚歸的經驗,不曉得為什麼,感覺很好。
本來今天預定的行程是︰到紀念品店買伴手禮、找找有沒有好看的夾角拖買、到St. Kilda買Vanilla slice、拿東西給Susan,然後,晚上到Melissa家吃晚餐。不曉得為什麼的,今天早上特別想賴床,幾次睡睡又醒醒的,當心甘情願起床時,已經是中午了,梳洗,吃早午餐,東摸西摸的為住處拍照什麼的,等到真的出門時,又是三點了。按照今天預定要做的事,時間似乎有點趕了,但是,走去Huntingdale車站的一路上,還是花了點時間拍照,因為這段路上有幾種路樹,在這一陣子散步時每每讓我感覺賞心悅目,趁著今天,有帶相機出門,趕緊拍照留念。
今天一天,從下午三點出門到12點回家,最多的時間是花在等車和坐車上面。住處到市中心→走路拍照加坐車,一個小時、市中心到St. Kilda→來回一個小時、去Susan家→來回一個小時、市中心到Melissa家→來回加上火車誤點,一個半小時、市中心回到住處→坐車加走路,一個小時。坐車等車的時間太多,感覺自己坐到有點傻掉了,當晚上到達Melissa家時,雖然才七點多,但是,我跟她說:I am so sleepy.(我好想睡)。不過,像這樣,一下火車一下電車的上上下下,中間穿插著走路,還真的是在墨爾本,才能有的交通方式,在回台灣之前再次體驗,也算是種畢業之旅。
上次和Melissa見面是一月時的事了,今天在去她家的路上,心裡有一絲絲的小擔心,因為,好一陣子沒用英文和人聊天了,通常都是這樣的,很久沒用的語言,慢慢的會生鏽,每次要表達時,總會感覺卡卡的。
所謂卡卡的,就是變得不太輪轉,不是忘了單字,就是反應變慢,今天,這樣的情形果不其然的也發生了,還好,Melissa也很習慣。她聊到,前幾天在路上偶遇前年的房客,當年這位從哥倫比亞來的女孩,連一句英文都不太能清楚表達,但是兩年後的現在,居然可以說著流利的英文,而且,還帶著濃厚的澳洲口音,讓她很訝異,然後,Melissa問我,那你這一年來,英文有進步嗎?我反問她,你覺得呢?她說,她覺得好像一直以來,我都差不多是這樣的程度。乍聽之下,自己有點小悶,因為,如果自己待在澳洲一年和兩年,英文能力居然是沒有差別的,似乎,有點浪費學習機會了。然而,我又認真想了一下,發覺,其實,Melissa認為的差不多,應該指的是聽和說的部份,這兩個部份,真的很明顯的會因為使用頻率的下降而生疏,不過,我知道自己在讀和意會,甚至於勇氣的部分,絕對是有所進步的。
很多人認為,到外國,英文就一定會(要)變好,其實,這可是天大的誤解呀。英文能不能進步,終究要視個人到底下了多少功夫和努力,所謂耕耘收穫,絕不可能因為人在國外,就自然會變好。在國外對學英文最大的幫助是,增加了使用與接觸英文的機會,但是,能不能善用與把握機會,則是個人的造化了。
今年,台灣來澳洲打工度假的人數大大的增加,一方面為能有更多的年輕人到國外體驗不同文化而高興,但是,同時,卻也擔心,在未來,會不會慢慢的變成和韓國人一樣的情形,即一群群同國家的小團體產生,因為,現在已經看到有這樣的跡象產生。
韓國來澳洲打工度假的人,平均上來說年紀都在20歲出頭,最大的目的,一般都是希望增進英文能力,然而,很多人最後的結果卻是,變成賺錢的機器,而英文,也沒真的進步多少,因為,一天到晚都和自己國家的人相處在一起,吃喝玩樂,都有自己的小團體,非常的團結,不太需要說英文的環境下,根本沒機會練習,而文化體驗的部份,看著在澳洲都還如此堅持韓國吃的習慣的他們,到底體驗了多少外國文化,也很難說。
比起我第一年看到的和今年相比,不到兩年的時間,台灣人的小團體數量明顯的增加。雖然說,每個人適合與追求的方式和目的都不同,如果自己過得開心,其實也沒有什麼是更好或者較差的,不過,看到韓國打工度假文化發展到今天的趨勢,還是衷心的想祈禱台灣不會是那樣的情形,希望打工度假簽證設立的原意,能歷久彌新的持續而不被偏斜。然而,上面提到的情形當然純屬部份人的狀況,而不管韓國或台灣,一直有更多的人,認真的將自己的打工度假生活,過得很精采。
今天預定做的事情,結果也沒全部完成,傷腦筋,明天得再去市中心一趟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