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是虎年,如果鄭媽媽還在世,正好是60歲了。昨天除夕夜和大哥小妹聊到,不曉得老媽60歲的容貌會是如何?一直以來都顯得年輕的媽媽,即使年老,應該還是能擁有比起相同年紀的人,更加年輕的外表吧,我們平靜的聊著。
除夕年夜飯過後,很難得的三人出動,一起到二伯父母家拜年,印象中,應該有很多年未曾三兄妹全員出動一起到長輩家拜年,爸、媽離開的各自連續一兩年,鄭家大長輩二伯父總會在除夕夜拜拜的時候來家裡一趟,不善言詞表達的二伯父,用行動表達身為長輩的關愛,一兩年過後,變成是,大哥負責於初一去二伯父家拜年,我則是去阿姨家拜年。因為這兩家長輩,不論是在爸爸或媽媽生病或後事的圓滿上,都給予非常大的幫助和關愛,某程度上來說,對於現在沒有父母的我們來說,有點像是道義上的父母似的感覺;然而,隨著爸爸離開17年,媽媽離開了9年,彼此間的往來倒是越來越少,一方面是我們兄弟姐妹長大了,另一方面則是,我們家的孩子真的很懶,不善於人際往來的維持。儘管心理感覺不好意思,未能常常主動拜訪二伯父母和阿姨姨丈,然而,說要真的積極往來,卻似乎總是很困難的事。
昨晚在二伯父家聊了兩個小時,聽伯母分享參加慈濟委員培訓和做慈濟的歡喜,期間,讓我印象最深刻的,還是她貼在心得筆記本上的全家福照片,二伯父全家,就是一般世俗眼光中所謂幸福有福氣家庭的寫照,三位子女事業穩定,也各有家庭子女,子孫滿堂的二伯父母,站在子孫環繞的團體正中央的位置,完整的家庭照,讓我感觸很深,這樣的家庭團體照,對我們家來說,是永遠不可能實現的夢,心理的落寞,似乎不會隨著時間的拉長而削減。
今天早上,我跟小妹說,雖然,我們不可能擁有像二伯父家的家人團體照,很遺憾,因為父母比較早離開,是我們無能為力的事實,但是,我們能做的則是,盡量維持屬於我們家的獨特的『完整』。世俗的價值觀下,總有各式各樣的應該,特定模式的框架來詮釋生命,然而,面對如此多不同的無常造成的不同現實,往往很難總是套用制式的框架來解釋和要求,對我們家來說,或者,比起很多人,大概只是更早被迫去學習和了解這個道理吧。
一念之間,幸與不幸,一念之間,逆境或祝福。